描写三苏祠的作文

更新于:2018年12月14日 作者:学霸 六年级作文

【篇一:三苏祠,你真美】

眉山,虽不如桂林山水清秀美丽,也不如峨眉山雄伟壮观,却是个人杰地灵,风景优美的地方。因为它是大文豪三苏父子的故乡,是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。今天,就让我们走进三苏祠,去看看吧!

壮丽的三苏祠门外,有一棵高大的榕树,不管是刮风下雨,还是烈阳高照,它都挺拔地站在那里,像是一位保卫三苏祠的军人,用它顽强的生命来呵护着三苏祠,不让它受到一点儿伤害。三苏祠的大门进去以后,两棵苍翠的银杏树以少女迷人的身材展现在眼前,再进去,就是正殿了,大门上刻着一副对联:千古文章四大家,一门父子三苏刻。正殿里还塑着三苏父子仪表堂堂的像。更给三苏祠添加了古老的文化气息。穿过正殿就是陈列室,再走就是腊像馆……最后面还有一条清澈的小溪,和一片茂盛的树林,一棵棵大树就像一把把绿绒大伞,有的挺拔苍翠,有的娥娜多姿。

三苏祠呀三苏祠,你是我们眉山的骄傲,也是我们中国的自豪。我作为中国人,在心中赞美你,欣赏你独有的风采。

【篇二:游眉山三苏祠】

少时读苏轼的《眉山远景楼记》,每诵至最末一段,总要被诗人对故乡胜景的赞美和他决心“归老于故丘”的情愫所感染,猜想苏轼的故乡四川眉山,一定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,以至于在我那颗小小的心灵里,常常萌发出去拜谒诗人故居的强烈愿望。

没有想到,四十多年之后,在一个鲜花盛开的日子,我竟真的同遥接峨眉山、依傍岷江水的眉山三苏祠聚首了。久久的夙愿得以实现,心中的欢悦,自不消说。要不,我怎么会在这高墙环抱、清流围绕、古木参天、翠竹掩映、祠宇轩昂、堂廊相连的所在,整整盘桓了一天呢!

在三苏祠的陈列室里,有朱德同志雄劲浑厚的手迹:“一家三父子,都是大文豪,诗赋传千古,峨眉共比高。”这里所说的三父子,就是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、弟弟苏辙。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时,他们就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,给中国文学史写下了光彩照人的一页。您想知道他们成功的奥秘吗?入了祠门,沿围墙西行不远,有一个被栏杆围了起来的小潭,名曰洗砚池,相传苏轼、苏辙兄弟少年时刻苦读书,潜心写作,常常在此洗砚……是啊,没有耕耘,哪来收获?骤然之间,我感到自己对“业精于勤而荒于嬉”这样一句古训的理解,确实是加深了许多。

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。苏氏父子,早已是历史上的人物了。但是,千秋功罪,人民、还有历史,却自有评说。在三苏祠里,到处都能看到人民、看到历史对诗人的崇高评价和不尽思念。一入祠门,即有清人所植的银杏两株,高十余米,粗二十扌乍,顶天立地,直指长空。相传,人们种它,是为隐喻苏氏父子的诗文,就像这伟岸挺拔的银杏一样,能与天地见雄。祠内还有一株三百多岁的并蒂丹荔,也系清人所植。站在这株荔枝树前,人们自然就会想起。苏轼三十三岁离家时,亲友曾手植荔枝树待其归,但谁知他仕途多舛,一去不返。晚年的苏轼曾有诗“故人送我东来时,手栽荔子待我归。荔子已丹吾发白,犹作江南未归客”即指此事,想到这些,对生平坎坷、却多有建树的诗人,就愈发敬仰了。至于建于正殿左侧的百坡亭,就更是发人深思了。北宋元六年,苏东坡到颖州(今安徽阜阳)任太守,与友乘舟泛游时,他在晃动的水波上同时看到了许多自己的影子遂作《泛颖》诗记实,其中有“画船俯明镜”,“乱我须与眉,散为百东坡”之句。而后人则据此诗于三苏祠内建亭,名曰“百坡”,这显然是在给人间呼唤着成百上千个苏东坡———一座小小的亭子,寄托着人们多么诚挚而急切的心愿!

三苏祠里,令人流连忘返的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。其中明代石刻《东坡盘陀画像碑》,由北宋人李伯石作画、黄山谷作跋,图中苏轼之神情活灵活现,诚如黄山谷所云:‘子瞻按藤杖坐盘石,极似其醉时意态。”另外,苏轼手书《念奴娇?赤壁怀古》等石刻,运笔若行云流水,字里行间,洋溢着一种潇洒俊逸的神韵。他手绘的《枯木竹石图》,也是姿态横生,别开生面。祠内的苏轼造像有两尊:一尊位于正殿苏洵造像之右侧,正襟危坐,“神”气颇多;而另一尊侧卧于来凤轩旁的草坪之上,布衣纶巾,平易近人,使游客在亲切中油然而生敬意。我就是在这里恭敬地伫立于诗人近旁拍照,摄取了一帧珍贵的纪念……

【篇三:参观三苏祠作文】

三苏祠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、苏轼、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,是眉山市六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。星期三,我和外公、外婆一起去参观了三苏祠。

走近三苏祠,只见整个祠堂红墙环抱,翠竹掩映。走进三苏祠大门,映入眼帘的就是正殿堂。走近正殿堂,我看见正殿堂上面挂着一个牌,写着文献一家,两个柱子分别写着:一门父子三词家,千古文章四大家写作宜http://wWw.xiezuoyi.com/。走进正殿堂,我看到了苏洵、苏轼、苏辙的塑像。出了正殿堂便来到了启贤堂。一进门,我就看到了一首诗,诗的作者是朱德元帅,诗的内容是:一家三父子,都是大文豪,诗赋传千古,峨眉共比高。

参观完三苏祠,我既惊叹于三苏祠的古典园林建筑,更惊叹于苏氏父子的文学成就。

【篇四:游三苏祠】

众人皆知吾喜东坡,但却从未拜访过三苏祠。尽管四川也有去,眉山却是初次。这次我们同济四校友联合在眉山有巨额投资,受邀随校领导前去祝贺、奠基,也使得有机会前去拜访这仰慕多年的圣地。

其实这次四川之行,我们是先到眉山,然后再赴成都,但我这次的博客并不随行程而写。

在一个炎热的下午,结束完眉山市委、市政府的宴请,在相关部门的安排下,驱车不久便到了三苏祠。

三苏祠位于眉山市城西,是苏洵、苏轼、苏辙父子的故居,原为约五亩的庭院,元代改宅为祠,明末毁于兵燹,清康熙四年(1665)在原址模拟重建。现成为占地100亩的古典园林。庭院红墙环抱,绿水萦绕,古木扶疏,翠竹掩映,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。楼台亭榭,古朴典雅;匾额对联,词意隽永。

祠内有苏洵、苏轼、苏辙和程夫人、任采莲、苏八娘(苏小妹)、王弗、王闰之、王朝云、史夫人及苏家六公子等十余人的塑像;有木假山堂、古井、洗砚池等苏家遗迹;珍藏和陈列着五千余件有关三苏的文献和文物,是蜀中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。

三苏祠几兴几衰,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,经数百年的营造,现占地面65000平方米,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的园林建筑,周围红墙环抱,绿水萦绕,荷池相通,曲径亭榭,花草扶疏,小桥频架,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,错落有致,有“三分水,二分竹”的“岛居”之称,楼台亭榭古朴典雅,匾额对联词意隽永。从古到今,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来此景仰,吟出优美的诗文;不知有多少高人雅士来此驻足,留下隽永的对联;不知有多少中外游客来此游览观光,追寻三苏的道德文章。

现在的景点其实也都大同小异,新建的多,真正古迹的少;牵强附会演义传说的多,真正遵循史事和规矩的少。我们也都早已见怪不怪了。其实我本人是更愿意看一些未经扩建、修饰的公园式景点,但这在中国大陆也许已是奢望。还好,政府给我们安排的讲解员是三苏祠中最好的,还不至于枯燥。

不管是否失望,但作为三苏的读者,尤其是苏东坡的拥戴者,三苏祠还是值得来看一看的。三苏祠因三苏父子而享誉中外,三苏父子以其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辉煌的文学成就,同登“唐宋八大家”之列,千古文章辉耀古今,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,既同出一源,又各具特色,人称“凝炼老泉,豪放东坡,冲雅颍滨”,三苏父子立身操守,光明磊落,关心GJ命运,同情民间疾苦,为了民众做了不少好事。三苏祠自明、清以来就收藏有一批文物,1959年建立三苏纪念馆以来,则更为广泛地征集有关三苏的文物、文献。迄今馆藏文物共有5188件,其中历代刻印的三苏文集及有关古籍3256件(册),字帖拓片478件,明清及近现代书画1044件,陶瓷及其它类325件;碑亭收藏68种145通碑刻,包括“丰乐亭记”、“醉翁亭记”、“表忠观碑”和“罗池庙碑”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。馆内还陈列有数以千计的匾联书画等文物珍品,也收藏有明代犀牛角杯、清象牙笔筒和瓷瓶等工艺品。这些都是三苏研究、陈列展览的珍贵资料。

描写三苏祠的作文》阅读地址:http://xiezuoyi.com/32693/

最新图文作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