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题

更新于:2021年03月15日 高中学习方法 > 学习计划 > 高一学习方法 > 高一语文 >

  (3)表现了对事件发展的预测。这是一起严重的自然灾害,因为天气的变幻无常,很难确定未来的情况,而题目中的“暂”字表现了对现实情况的推测,今晚是安定的,但明天如何不得而知,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的忧虑。

  (4)表现了对灾民的同情。洪灾之后,作者希望灾民们能够暂时休息,并希望河水到达顶点后能退下去,大家都能安定地生活。

  (示例二)“洪水毁家园,灾民夜难眠”好。

  (1)涵盖了新闻的主要内容。这篇新闻报道了该地区灾民受灾的情况和灾民被安顿下来后的情况,这个题目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。

  (2)形象地表现了灾民灾后的精神状态。洪水使灾民们失去了一切,他们虽然已经脱离危险,但毕竟情况不容乐观,仍担心明天河水到达顶点后是否能退下去等问题,所以即便睡着了,也是不安的睡眠。

  (3)表达对灾民的强烈关心。新闻不仅报道洪灾的相关情况,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对灾民的关心。报道中灾民晚上休息的特定场景就体现出了这一点。

  (4)整齐,有文采。这个题目十分整齐,且“园”“眠”押韵,读起来朗朗上口,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。

  10.D(“购”是重金征求的意思)

  11.A(两个“而”分别表转折和顺承)

  12.D

  13.A(“四面楚歌”是汉军在唱楚地的歌)

  14.(1)即使长江以东的父老兄弟怜惜我让我做王,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呢?

  (2)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,封邑万户重金征求我的头颅,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!

  15.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,这是不仁义的;失掉自己的同盟者,这是不明智的;用散乱(的局面)代替整齐(的局面),这是不符合武德的。

  16. A

  试题分析: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,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、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。本题选择A项,B项,“暗示词人正在回故国的三千里路上”错,由下片“劝我归欤未”可知,此时词人并未归去,“依旧”应是暗示词人仍在羁旅之中。C项,“借景抒情”错,“紫蟹黄柑真解事”一句,词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,而是把它寄寓在某一物上,应属于“移情于物”。D项,“本词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寓情于物、以景衬情”表述不准确,除了情景相生,此词最重要的手法是用典,使词意更加蕴藉、含蓄。

  17. ①写离开故国三千里之远,西风劝归,表达了思念家乡、不能归去的悲痛之情。②写自己南去北来,人已老去,表达了羁旅漂泊、年华逝去的悲伤之情。③借用王粲登楼作赋的典故,以王粲自况,表达了自己仕途失意、怀才不遇的悲苦之情。

  试题分析: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,题干要求分析“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?请简要分析”,解答该类题目(1)抓关键词: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、最能体现作者思 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。这些词往往是“诗眼”。(2)抓关键句: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 情的句子,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。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。(3)紧扣诗题:不 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。(4)抓意象: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 象,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,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。 (5)抓注释:注 释一般是对题目、作者、朝代、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,解答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“故国”“南去北来”“劝我归”“雁飞不断”分析诗歌的情感。如“十二阑干,故国三千里”写的是思念起十二栏杆曲绕之地,故乡遥隔三千里,表达了思念家乡、不能归去的悲痛之情;“南去北来人老矣”借用了杜牧诗句“南去北来人自老”,说不尽的辛酸。“短亭依旧残阳里”述说着欲归来能归的愁思,表达了羁旅漂泊、年华逝去的悲伤之情;“王粲登临寥落际” 句中“寥落”二字语意双关,既写王粲又写自己。汉末王粲羁留荆州,不为刘表看重,因此“登临寥落”的是乡愁,更是自己的怀才不遇,表达了自己仕途失意、怀才不遇的悲苦之情。

  【点睛】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,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,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,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、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,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,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,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,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。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,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。此题注意抓住首歌后面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分析

  18.(1)忆往昔峥嵘岁月稠。

  (2)鱼翔浅底,

  (3),向青草更青处漫溯;

  (4)太息般的眼光,

  (5) 风萧萧兮易水寒,

  19(1)孔子说:“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GJ,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GJ大事而又恪守信用,诚实无欺,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,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”。

  (2)鲁哀公问:“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?”孔子回答说:“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,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,老百姓就会服从了;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,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,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。”

  20.【答案】C【A横槊(shuò) 数(shuò)目项王 B酾(shī)酒 瞋(chēn)目 枕藉(jiè) C梵(fàn)语 D匏(páo)樽 举酒属(zhǔ)客】

  21. A 应该是编年体

  22.B。应为“让他过着不能温饱的生活。”

  23.【答案】B

  【解析】

  试题分析: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(包括熟语)的能力。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,即词语的基本义、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。需要注意色彩不明,断词取义,对象误用,谦敬错位,功能混乱,不合语境,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。①韬光养晦:比喻隐藏才能,不使外露。使用正确。②严阵以待:摆好严整的阵势,等待来犯的敌人。此处使用对象错误。③文不加点:形容写文章很快,不用涂改就写成。使用正确。④意兴阑珊:形容一个人兴致已失的样子。使用正确。⑤邯郸学步:比喻模仿别人不成,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。贬义词。不合语境,语境只表达向别人学习,模仿别人,但不是贬义,也不存在丧失了原有的技能的问题。⑥漠不关心:对人对事感情冷漠,一点儿也不关心。后面不能带宾语。

  24.答案: 心田似海,纳百川亦可容人

  25写作提示:如果只是写人,选材范围就相对狭窄、单调。按人教版教材要求,高一年注重记叙文的训练,而记叙文能不能出彩,关键在于描写人物是否生动细腻,跃然纸上。

  一、思路点拨

  1、 确立告别的对象

  “别了,________”,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题,“别了”所涉及的对象,可以是实体的,也可以是比喻性、象征性的;它之所以有广阔的写作空间,是因为它既可以写与“别了”有关的人,也可以写与之相关的事或物,还可以写抽象对象,如幼稚、溺爱等。

  告别的对象 具体对象 抽象对象

  ①人:亲人、朋友、老师、同学、老战士

  ②动物:狗、猫

  ③其他:老屋、教室 幼稚、自卑、懦弱、狭隘、浪费、自私、贫穷、落后、愚昧、溺爱、恐惧

  2、 确立本文中心

  确立告别对象后,同学们要接着思考:与该对象告别,是要表达眷恋不舍之情,感慨物是人非岁月沧桑,抒发事物消失的无奈感伤等;还是要借此表达对生命状态等的思考。若能如《目送》抒发哲思,立意必高人一筹。毕竟同学们阅历有限,要对人生有深沉的感悟确是强人所难,那同学们在立意时可在情感的抒发方面多下功夫,做到以情动人。特别是大多同学选与同学、老师、亲人、母校等告别,选材高度雷同,要脱颖而出确实不易,那就更应该在感情真挚方面下功夫。

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题》阅读地址:http://xiezuoyi.com/62460/

最新图文作文: